去寺庙拜佛不需要看黄历,黄历是道家的,拜佛是佛家,烧香拜佛贵在虔诚恭敬,佛法上只要你真正的心诚,不管哪天烧香拜佛都会有福报的
推荐你在手机上安装吉星许愿,里面恭请了观音菩萨等多尊神佛,法相神圣庄严,平时随身带在身上,既能护身定心保平安,又能时常虔诚祈拜,很方便灵验!
可以的,是不相冲的,本命佛是守护你生肖的,观音是普渡世人的。
请本命佛就在吉照堂本命佛奉请,是开光好的本命佛,请回只需佩戴就可以了,下面为您罗列吉照堂大师讲的佩戴本命佛的方法和禁忌。
1、佩戴开光佛像重在一颗敬佛之心,应虔诚佩戴的
佩戴开光佛像重在有颗敬佛之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对于生活中诸如吃饭、睡觉、上卫生间等的一些小节则无需多作介意,佛法广博无边,为善普度众生,众生日常生活皆能以宽博之心容纳,万物皆有自性,佛菩萨均无执著心,视众生平等本善,不会执著降罪于洗澡入厕之类的日常生活,佛法不离世间法。
2、本命佛不需刻意选择吉日尊请或佩戴供奉
佛教讲“随缘”。万物因缘生,万物因缘灭。您有了请佛的念头,并得偿所愿,这就是与佛“结缘”。另外佛教有句话:“日日是好日”,好与不好在于心态,因此无需刻意择吉日尊请或佩戴供奉。当然,如果要看黄历选日也未尝不可,也算是一种敬佛之心吧。
3、沐浴时建议不要佩戴本命佛的
若在公共浴场或在有严重污垢需要沐浴时,出于一种恭敬之心是要将开光佛像取下放好的;如只是日常的每日洗澡冲凉,也建议不要佩戴的,主要是避免发生磕碰的。
4、日常不方便佩戴时的放置方法
很多时候有些人有佩戴本命佛等开光圣品的想法,但又因各种特殊因素导致不方便佩戴的,可以将吉照堂开光本命佛放在原有佩盒或用干净的布袋装着放在包中随身携带。如果想暂时放置时,最好放回吉照堂本命佛配发的精品盒里或用干净的布包着,放置在干净无灰尘的地方。
5、本命佛上的佩绳是可以更换的
更换佩绳对开光吉照堂本命佛之灵气不会带来影响的,所以是可以更换的。
6、本命佛有损坏或丢失的处理方法
如果吉照堂开光本命佛不小心损坏或丢失了,那可能是灵性的开光灵宝为您抵挡了一劫灾难,未必是件坏事,所以无需作过多的担忧和难过。无心过失,佛和菩萨是不会怪罪的,只要重新请一件即可。已损坏之之本命佛不可乱丢或弃置垃圾桶,可用干净的布包好埋入地下或树下即可。
7、女性在生理期间也是可以佩戴本命佛的
在民间流传很多通俗信仰禁忌多多,但都不是正信的佛教,却被误认为是佛教的禁忌。例如女信徒在生理期间,不得进入寺院礼拜,甚至不得到佛前上香、诵经、打坐、念佛,其实这都是低级鬼神的禁忌。因为鬼神怕见血污,容易见血发瞋。至于佛教的沙弥尼、比丘尼,以及近住优婆夷,都是生活于寺院,每天与经像、法物为伴的女性修行人,从未由于生理期间,发生所谓冲克的问题而带来灾难的。
8、男女都是可以佩戴与自己生肖对应的本命佛的
佛法宗旨是普度众生,众生皆平等,又岂有男女之分。寺院里也有僧有尼,尼都是女性。按照这种说法,只有男性才能信佛,这是一种真正的封建迷信思想。
9、吉照堂开光本命佛佛像是可以随身佩戴的
佛陀说过: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法”就是佛经,“义”可以简要理解为意思。“语”怎么说没关系,是为了方便,重要的是领悟个中意思。佛经中并无不能佩戴供奉佛像的说法,信众们佩戴供奉佛像都是本着恭敬心,并无亵渎之心的。佩戴供奉佛菩萨像,其本义是与佛菩萨、佛法亲近,有何不可?因此,我们明白其“义”所在,无需执著于其“语”的内容。延伸来说,诸佛早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大菩萨都是大慈大悲、自觉觉他,岂会执著于我们这个世界的实相?就例如我们平常为佛菩萨上供,也是一种恭敬心的表现。
10、奉请本命佛一定要选正宗开光的
经过开光加持的佛像、法物,则是开了光明,开了六神通,功效会更加强大。开光加持是法师们通过修行力、愿力、咒力,消除佛像和法物原有的不好磁场,赋予其特殊的灵性,祈诸佛菩萨护佑,引宇宙灵气结缘,成为具有灵气护佑自身的圣品。
所以来说请本命佛一定要到吉照堂本命佛奉请。
佛教不看黄历的,佛教讲究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心诚恭敬即可。
正信的佛教
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能、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内容,应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必须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须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处如此,未来必将如此。
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或信赖,如果经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个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时代的考验,通不过环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无可讳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区,尤其是在,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数的士君子所专有,至于民间的正信,始终未能普及,一般的民众,始终都在儒释道三教混杂信仰的观念中生活,比如对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产物。
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
所谓民间信仰,是跟民俗相关的宗教行为,也是原始型态的宗教现象,自从人类文化开始以来,即已普遍地发生在各个民族之间。那是为了纾解心中的困扰、家庭和社会的纠纷、自然环境的折磨,在一时间无法以人的体能、智能所能解决的情况下,唯有诉求于神明的指引、援助、救济、保佑,利用求签、问卜、降灵、牵亡、扶鸾、牲供、许愿等方法,以达到与鬼神沟通的目的。佛教不主张类似的行为。
民间信仰是诸神杂糅的,宋以后即有儒、释、道三教并收,神、仙、佛、菩萨不分之势。清末民初以来,更有增加耶、回二教所谓五教同源的民间宗教,通过灵媒、术士、鸾坛、乩童,以及灵签、筊杯等的人员和道具,请到自称为是某神、某仙、某圣、某贤、某菩萨、某古佛的无名鬼神,来为祈愿的民众决疑指点,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不同的,佛教是以理性疏导,修善积福、忏悔诵经,来达到祈求的目的。此在一神教的信仰者却是以唯一的神,作为祈求的对象。民间信仰也将各宗教的教主等,当作诸神崇拜。所不同的是各大宗教,均有其教主、教史、教理、教仪、教团的传承;民间信仰则是多神崇拜。所以,正统的佛教寺院不应设置签筒、鸾坛、筊杯,也不供奉各种地方色彩的诸神偶像,以免染上了民间信仰的色彩,而被误为多神的崇拜就是佛教,佛教就是民间信仰的流类。
佛教如何因应社会大众,对民间信仰需求的满足?此应着重对于信仰诸佛菩萨功能的提倡,或者对于某些常用经咒效验的阐扬,比如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的灵验,是无微不至、无远弗届、无时不应的。观世音菩萨称为广大灵感、救苦救难、大慈大悲;阿弥陀佛称为无上医王,又名无量寿及无量光。这些佛菩萨,能够使人有求必应,求长寿得长寿,求智能得智能。释迦牟尼佛是卢舍那佛的千百亿化身之一,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的导师、长夜的明灯、苦海的慈航;一切诸佛,均能于一切时一切处,接受到任一众生的呼救,具备救济众生的一切功能。所有的诸大菩萨也都具足六种神通,随时、随处、随类摄化,普应一切众生的合理祈求。那么人人只要选定一佛,或一菩萨,或一特定的法门和经咒,就可轻而易举地达到民间信仰所有要求的目的,何况尚能更进一步,由民间信仰的宗教层次,进入自利利他、解脱自在的境界。
佛教内的密教有种种不同目的及不同层次的修炼法,天台宗乃至华严宗,也编有各种礼忏仪轨及修证仪轨,依之修持各经所宣示的法门,此已不同于民间信仰的多神崇拜;唯追溯佛法的源头,并无多样化的仪轨可求。佛说无量法门,而其任何一法,只要专心修持,就能成为一切法的总持,所以《楞严经》有二十五种圆通法门,任一法门就等于一切法门,具足一切法门的功用。《维摩经》更加开示出不二法门,否则,容易和民间信仰混淆,与多神信仰合流,而予人以神佛不分的印象。
再深一层说,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为了满足不同的愿望,而经常变换修行的方法和崇拜的对象,便会失去中心的目标。正信的佛教徒,信仰三宝是为学佛、修法,是学佛的慈悲与智能,以佛法的正确指导,修行专一的法门,以达成持戒、修定、发慧等一贯的目标。只要不离三宝的原则,日复一日地,以看佛书、做佛事、持戒、布施、礼诵、忏悔等为日课,纵然不求现实利益,现实的利益也会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