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观音菩萨的正确姿势是:
1.站立姿势:轻轻合上手掌,手指并拢,肘部自然弯曲,胸部约45度。合上手掌时,眼睛下垂,看着合上手掌的指尖,可以凝聚心灵,消除妄想。站在蒲团前,双脚为八字形,左右脚跟距离约2英寸,脚趾距离约8英寸。
2.右掌向下,按在蒲团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跪在蒲团上。
三、左掌按在蒲团前左侧。
4.将右掌移到蒲团前的右侧。
5.两膝逐渐靠在两边。
6.挺腰端肩,凝目恭敬。
7.腰部伸直,膝盖不要离开蒲团。
8.额头着地,平贴地面。
9.手掌向上,左右平行。
10.双手与额头平行,距离约6寸。
11.双手与胸部平行,距离约12英寸。
12.双手与肚脐平行,距离约14寸。
13.双手与密处平行,距离约18英寸。
希望以上关于拜观音菩萨的正确姿势信息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拜,三拜,七拜,四十九拜,一百零八拜
每天早上。咳嗽烧香。合掌向西。(如有佛像,即使向之)至心奉四恩三有法界众生。顶礼。
释迦牟尼佛(或三拜或一拜)是萨哈世界的本师
十方
十方
十方圣人
阿弥陀佛(或十拜或七拜)是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的导师
南无观世音菩萨(或三拜或一拜)
南方没有菩萨的大势(或三拜或一拜)
南方没有清净的大众菩萨(或三拜或一拜)
印光大师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非常恭敬,非常有利可图。」每个人都很熟悉这句话,但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它「恭敬」和「求」法的意思,「恭」是「共心」,与佛共心——体会佛教的真谛。「求」就是降伏「我慢」(自我傲慢、疏忽的障碍)发展佛性美德,也是主动发心、低头、谦卑请教,而不是高高在上,等佛来请你学习。事实上,佛陀一直在努力让我们意识到,拜托很长一段时间,佛陀总是同情我们学习佛——不要使用傲慢,但我们很高,不能降低他们的缓慢,愚蠢,拒绝低头寻求意识,所以不能相应。
佛陀是一个开悟的人。他很有同情心,很舒服。我们真的不需要尊重他。即使我们完全不尊重他,甚至侮辱他,对他也没有影响,但对我们自己也有很大的影响。所谓佛法从恭敬中求,并不是佛架很大,要人低头磕头,才愿意给一些佛法。尊重不仅仅是指对佛像和经典的尊重,而是对所有众生、真理、事物和事物的尊重;面对各种境界的人事,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佛心,与佛共同认识,同情菩提心,与佛共同温柔谦逊的心,如佛过去舍身求法的尊重和谦逊「事」中,求得其「理」。心存恭敬。即使在日常待人处世的琐事中,也能体会到佛法。否则历「事」成千上万的佛法仍然无法在中间实现「理」。生生代代仍然是一个迷茫的人。
有些人认为恭敬中求是一种间接的方法来获得佛法,但他们不知道「恭敬中求」最重要的是它本身「直接」降伏我烦恼的妙法本身就是高深的佛法,不是通过「恭敬求」,此外,获得什么样的佛法。因为阻碍我们成佛的根本不是别人,不是别的,而是我们内心的妄想和执着。这个佛在初成道的时候已经暴露出来了,但是「执着」最根本的是我的执着——各种自我观点,思想上的迷茫,自我保护和自私的贪婪、愤怒、痴呆、缓慢和怀疑。所谓恭敬中求,就是直接走出这些执着。
任何不能恭敬、不能谦卑的人,都必然会有傲慢、傲慢、自我保护等我执着的乌云。这些乌云不是为了伤害别人,而是为了伤害自己的佛光。
印祖说几分恭敬得到几分利益,这并不是说,通过恭敬去求,很久以后才得到利益,而是——能够恭敬就是能够放弃现在「我执」乌云,必然同时透出佛光。可以放弃非常傲慢,我执乌云,自然现在透出非常佛光,这就是自性本有的佛光,而不是向外求。所谓恭敬中求,当然是先求自己的能力,可以降伏我慢,愚蠢。只有发出这种心力,才能有恭敬和求法的表现。
有那颗心不拜也可以,无心磕破头也是徒劳,不在形式上,也不能光拜还要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