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县太子镇传统的大型民俗活动“接大王”不仅吸引了太子镇、大王镇、氵韦源口镇周边等地村民观看,也吸引了湖北省群艺馆副馆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部主任、《文艺指导》杂志主编朱林飞,黄石群艺馆和黄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负责人等一行数人专程来太子镇对“接大王”民俗活动进行了为期4天的现场考察。奇特的习俗据有关史料记载,太子镇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政权初建,如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该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每年农历十月十五,太子镇李、徐、黄、费、何五姓数万人,共同敬奉一个神灵偶像“大(音代)王”,他们按照自然村情况分设8个供奉场所,称作“八案”,轮流供奉这位“大王”一年,平日香火不断,春节期间隆重祭祀,有的大姓还要唱几天大戏。“接大王”活动每年从农历十月十二开始,送的一方要请道士做3天功德道场,接的一方于农历十月十五组织本村族姓队伍,掣三角大王旗骑马列队,“大王”乘的是十六抬大轿,“皇帝”、“皇后”前方开道,后随100多匹马,马上乘坐着古妆打扮浓妆艳抹的少男少女们。所到之处,沿途鞭炮声不断,锣鼓开道,人山人海,形同皇帝出宫,绵延数公里,浩浩荡荡,十分热闹,吸引无数村民驻足围观。为考察这种地域特色明显、内容丰富而独特的大型民俗活动,11月11日晚,记者也专程赶到阳新太子镇。据村民,在当地民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800多年前,生活在太子镇一带的李、徐、黄、费、何五姓一些人乘船去缴税粮,因大雪封冻,以致误了期限,而且税粮也被大家吃出了亏空,情势紧急。此时随船漂动一段木头,上面写有“石敬瑭”3个字。于是大家便以手击船祷告说:“石敬瑭啊石敬瑭,请您帮助交皇粮;要是交粮能过关,子子孙孙敬大王。”结果霎时河水解冻,亏空补齐。人们便把那一段木头雕成神像,尊之敬之,相沿成习,千百年来,年年相袭,世代传承至今。“接大王”之谜石敬瑭何许人也?翻开中国历史,原来石敬瑭是五代时期后晋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独一份的“儿皇帝”,其祖先为中亚人,原为后唐驸马,后举兵叛变。后唐派兵讨伐,石敬瑭被围,便向契丹求援。石敬瑭灭后唐后,建立后晋,割幽云十六州献给契丹,使中原地区丧失了北方屏障,另外每年纳岁绢三十万匹,并向比他小10岁的辽太宗契丹主耶律德光称自己为“儿皇帝”,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当时“朝野咸以为耻”,直到现代还有史家斥之为“丑恶无以复加”。故此,后世史家一般认为石敬瑭是汉奸,为宋朝因不能守长城而积弱,以至日后亡国负责。不过,也有史学家指出,石氏不可被称为汉奸,原因是他本来就是胡人(沙陀人,突厥族的一个支系),石敬瑭行儿皇帝之礼亦是游牧民族之习惯。如此名声狼籍的“儿皇帝”,如何成为当地备受礼敬的“大王”呢?对此,有学者和民俗专家认为,石敬瑭在位仅6年便一命呜呼了,而且他的实际辖区只限于黄河流域,南边基本未过淮河,所以不管是就空间或时间来说,影响都非常有限。也有专家认为,“接大王”是富河北岸的太子、大王、氵韦源口、三溪、富水等地流传的一种祭祀地方自然神的大型禳祈活动。相传有十几位兴国人,将一船救荒的粮食从圻州运过长江重返兴国时,船至江心被浪掀翻,危急中,船上人向天祈祷说:“请江神保佑兴国饥民救命粮,您若显灵救苦难,我们奉您为大王永世坐金轿,打马游街唱逍遥。”巧的是,祷告一会,忽从上流江中漂来一根大杉木,足有八丈长,三丈宽,内装一大堆粮食,并靠拢落水者,让他们一个个爬进杉木仓内。当他们上岸后,发现粮食一斤也没少,不过,神奇的是这根杉木靠岸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鹅卵石。他们将鹅卵石带回家,作为救命之神供奉在一姓的宗堂上。消息传开,这带百姓无论什么姓族,都争着供奉这块石头。因此,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都要举行“接大王”活动,并依村(土+弯)排序轮流供奉。那么,“接大王”与石敬瑭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它怎么只影响到太子一带呢?五姓中为何没有石姓呢?他们又怎么会接受如此厚重的礼敬呢?特别是在“接大王”中,为什么会有100多匹马组成一个庞大的马队呢?这在江南地区民俗活动中是十分少见的。石敬瑭后裔?在太子镇大屋李村礼拜现场,记者发现,“接大王”活动,先由一个姓族欢送,另一个姓族接迎;“大王”的偶像取用木雕的神像,用红色绸布包藏,严禁“世人眼”,后置神轿内,按姓族轮换供奉,并与家神享有同等的“人间烟飨”待遇。同时按各村族姓轮流分工接送,接送之时,倾族出动,通宵达旦,尽娱尽飨。村民争相靠近“大王”,有的点香祈福,有的手执红色绸带以沾吉气。为了弄清“接大王”的历史渊源,记者现场采访了很多村民,对于为什么供奉石敬瑭,村民都无法说出其中的原委,记者想起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韩致中的一篇文章《积极引导,移风易俗》。他认为,太子镇属鄂东地区,为稻作区,通常都以水牛耕种,不养骡马。可是“接大王”时,却以马队为重要角色,而且骑马者包括女性。另外,太子一带只要是红喜事大都是离不开马的,以致在婚俗中仍有新娘进洞房要过马鞍,这显然是游牧民族的遗风,有游牧民族特征。而石敬瑭为沙陀人,正是半游牧民族。他推断,这一地区可能有迁移而来的石敬瑭后裔。文章还,后晋亡后,石敬瑭的后裔大都被俘,押送至辽国后方软禁。其中,有一子两孙“不知其所终”。然而,石姓并非在“接大王”的五姓之中,而这五姓家谱上也都记载得很明白,他们都是在明代初年才从江西迁来的;而且各有祠堂敬其始祖,怎么能容忍“大王”“鸠占鹊巢”,硬充自家的祖先呢?那么,石敬瑭的后裔居住于何处呢﹖他大胆推测,在南距太子镇不远的大箕铺镇、白沙镇一带,居住着共约五六万人口的石姓人家。其中的石应高村为其中心,曾建有石敬瑭庙,当为石氏族裔。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断,仔细推敲,其中还有不少疑点,并无证据表明石氏族裔迁移至此,如果真的像韩先生说的那样,为什么五姓中唯独没有石姓呢?难道其中还有其他的隐情?能否申请“非遗”?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黄石阳新一县就有采茶戏、布贴两项入选。那么影响最大的“接大王”是否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据阳新县文化馆李祥斌,他们正在积极将“接大王”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柯小杰为记者提供了一份资料:今年8月,在湖北省举办了“20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会上有很多民俗专家和学者针对太子“接大王”民俗活动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专家与学者认为敬奉石敬瑭不应该,因为他是大卖国贼,是民俗中的“糟粕”,没什么价值,但可作为研究对象。但也有学者与专家持有不同的见解,如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陈建宪认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只作档案式的保留和研究,就不必作价值判断,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点就是活态传承,这就不能不有所选择,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与时代精神契合,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与糟粕的判断要慎重。他说:“我们要保留有价值的东西,不能以单一的价值去评判,要经过细致和具体的研究。现在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可以先保留下来以后做甄别。”对于“接大王”风俗,他认为应当首先依据参与该活动的行为主体的感受,搞清楚这个活动究竟为他们带来了什么,不能只凭一点历史知识就下判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俗专家乌丙安认为,“接大王”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如果要进入“非遗”名录,则必须要经过选择。对于“大王”石敬瑭的不光彩历史而引起的异议,乌丙安表示,这类评判的价值标准是关键,不能以简单的“正面”“反面”为标准。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判断不会在专家的争论中得出,应该征求广大群众、传承人的意见。“接大王”这种地域特色明显、内容丰富的大型民俗活动是否能申请“非遗”,我们拭目以待。
是。
传说忠顺侯王和白马三圣大王、茗山得道乌蛇大王结拜,称为三圣。忠顺侯王身着金甲银袍,手持宝剑,红脸龇牙,浓眉浓须,目光炯炯,显得十分英武刚烈。令人肃然起敬。
据地方志及《石臼诗话》载:承烈大王陶世瑶是明穆宗帝赦封的神爵。
陶世瑶,男,陕西靖边潼州陶庄人,生于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2年)。儿时家境富裕,自幼聪慧,饱读四书五经,博学多才,二十岁中举,二十二岁考取进士,御殿封官,他婉言谢辞:“科考笔试,只为展现才华,不为当官,今夙愿实现,就此作罢。”遂出家五台山为僧,一时成为科举界之美谈。皈依佛门后,他晨钟暮鼓,诵经习武,才艺出众,深受方丈住持宠信。他善积功德,下山化缘,将钱物接济民众,民众深受感动。山西巡按闻之上奏朝廷,上赐“功德无量匾”嘉奖。
明穆宗元年(公元1567年)世宗驾崩,穆宗登位,朝臣叛乱,战事不休,民不聊生。为驱邪扶正,世瑶率众僧协助官兵平叛。他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不幸以身殉职,年仅二十五岁。穆宗闻此噩耗,悲恸万分,赐封“九锡”,赦封神爵——承烈大王。上在烈山造庙、供奉其主。菩萨灵验昭著,香众多客,人人敬仰,有求必应。然而至清康熙年间,历时九十五载,日晒雨淋,年久失修,逐渐衰败,菩萨深感冷落。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我村和高淳长乐为草场械斗,伤亡多人,南京制台判定我村邢乃富为首犯,判刑七年,充军陕西潼关。富入狱,遭受欺凌,苦不堪言,欲逃避劳役之苦。明穆宗9年(公元1731年)3月12日晚,富越狱逃跑,被狱卒发现,追赶捉拿。富走投无路,躲入庙中,旋即珠网闭合,灰尘无痕。狱卒追至,无半点破绽,转头去别处寻找。富跪拜菩萨,恳求庇护,安全返家,逃脱虎口。顿时,筋疲力尽,昏迷入睡,忽菩萨托梦曰:“尔要脱险,须将庙内三个面脸,绑在胸前,双目紧闭,顿即驾云腾空,待到轰呜声至,方可睁眼。”富依允照办。果然,飘飘欲飞,行不多时,自己降落本村弯坝路口。此时,村民发现村西红光冲天,富心领神会,邀请众乡亲,敲锣打鼓,焚香放炮,将菩萨面脸迎接村中。不久,村民在村后建起庙宇、雕塑像、设神台、铸香炉、制掌扇、购凉伞……让承烈大王菩萨呈现一派威严风光。自清康熙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起,我村一年一度出菩萨,搭台、唱戏、过庙会,乡人称作会场。菩萨灵之说,誉满苏浙皖。
公元1949年,三月过会场后,湖阳解放,第二年出菩萨活动停止。1958年,湖阳公社公安员强迫缴出由竹根自然形成稀世珍宝的菩萨面脸,报送省博物馆陈列展览。承烈大五菩萨归邢村二百七十九年,三建庙宇供奉。邻里朝贺,众民尊菩萨,香火兴旺,数百年不减。神灵庇佑,桑梓振兴,民康物阜。正是:
承烈四方敬,大王百姓尊。
邢村归位后,万代显圣恩。